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
当前位置:首页 > 社情民意 > 社情民意
关于完善社区夜间应急医疗服务的建议
发布时间:2025-11-11

区政协委员钟秋月反映: 

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加剧,居民夜间突发疾病或紧急健康状况的需求明显上升。然而,目前我区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在18:00后停止普通门诊,仅少数机构开展‘延时门诊’或应急值班服务,夜间基层诊疗服务总体不足。居民如遇急病,只能前往大型医院急诊科,存在就诊距离远、候诊时间长、费用较高等问题;部分轻症患者因无法获得及时处置,易演变为重症,既增加了社会医疗负担,也影响居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。

一、背景与现状

根据部分街道及居民反映,目前成华区夜间医疗服务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,主要体现在:一是夜间服务供给总体不足;二是区域分布存在差异;三是基层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的联动机制尚不完善。个别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已探索‘延时门诊’等做法,但受时间、人员及药品配备等因素限制,服务覆盖面仍较有限,尚难以充分满足居民夜间多样化的就医需求。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和慢病患者群体,对夜间应急诊疗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。
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
(一)夜间基层诊疗服务缺位。 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开设夜间门诊或急诊窗口,居民夜间就医主要依赖市级医院,形成“轻病占急诊、重病挤资源”的结构性矛盾。

(二)医疗联动机制尚未健全。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医院、急救中心之间信息不互通、转诊不顺畅,无法形成“早发现、早转诊、早救治”的闭环服务体系。

(三)医护值班机制与激励体系不完善。 夜间诊疗劳动强度大、风险高,但绩效激励不足,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夜间排班积极性不高。

(四)居民健康意识与应急认知薄弱。 很多居民不了解夜间可获得的基层医疗服务,遇到突发情况缺乏科学应对方式,增加了医疗系统压力。

三、对策与建议

(一)建立15分钟夜间医疗服务圈”。依托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在重点片区(如建设路、双桥子、双水碾等)试点设立夜间门诊服务点,提供基础诊疗、应急处置与药品供应。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夜间就诊地图,方便居民实时查询。

(二)构建“分级诊疗+应急联动”机制。以成都市卫健委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平台为依托,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急诊的互联互通。社区医生可通过远程视频连线获得上级医生指导,对轻症患者现场处理,对危重患者实现信息化快速转诊。

(三)完善医护夜间值班激励与保障机制。建议区卫健局出台专项补贴政策,将夜间门诊纳入绩效考核权重,对参与夜班工作的医务人员给予津贴、交通补助及休息调剂保障,形成“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”的正向激励机制。

(四)推动智慧医疗设施建设。在重点社区布设智能医疗终端设备,如自动体征检测仪、远程问诊机等,为居民提供初步健康评估及在线医生咨询,提升夜间应急响应能力。

(五)加强社区健康宣教与应急培训。通过社区广播、线上平台、健康讲堂等方式,普及夜间应急自救知识,发布“夜间就医指南”,提高居民科学就医和急救意识。

完善夜间应急医疗服务体系,是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。建议成华区政府以试点先行、政策引导、资源整合为原则,推动形成覆盖广、反应快、可持续的夜间医疗服务体系,切实让居民在“家门口”享受到安全、便捷、有温度的医疗保障,助力“健康成华”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
主办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成华区委员会 承办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成华区委员会办公室
建设与维护:成都国翔科技有限公司 主编信箱:webmaster@chenghua.gov.cn
蜀ICP备2022012049号-1   我为政府网站找错